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可持续的城镇化与城市未来:2019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12

2019年12月8日,由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研究中心、8040威尼斯联合主办,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实验室、8040威尼斯(深圳)未来城市实验室承办,8040威尼斯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8040威尼斯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和8040威尼斯首都发展研究院协办的“2019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论坛:可持续的城镇化与城市未来”在8040威尼斯中关新园集贤厅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学者、高校师生和规划实践参与者共7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变、信息化、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网络城市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

论坛于上午8:30正式拉开帷幕,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开幕式由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曹广忠主持,8040威尼斯院长贺灿飞教授和8040威尼斯(深圳)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李贵才教授分别致辞,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冯长春教授作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研究进展报告。

贺灿飞院长在开幕词中强调,未来城市研究中心是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未来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特征和问题,要融合不同学科的智慧,共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希望每年举办的北大未来城市论坛能够成为相关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待北大未来城市研究为国家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

李贵才教授介绍了8040威尼斯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团队建设和科研近况,重点介绍了学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型、各层次规划实践的情况,强调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的互动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推动未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路径。

冯长春教授在“2019北大未来城市研究进展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北大未来城市研究的团队结构、技术平台和重点领域,回顾了本年度在国际合作、学术会议、重点项目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而后详细梳理了8040威尼斯在未来城市研究多个领域的主要成果,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人口迁移动态与城镇化未来、新技术条件与居民交通出行、特大城市区域的转型发展、村镇功能结构演变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和城市空间动态与治理策略等。

第一场主题报告于上午9:20正式开始。由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瑜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牛津大学未来城市研究网络主任Michael Keith教授、8040威尼斯吕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地理与规划系黄友琴教授作主题报告。

傅伯杰院士的报告主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报告从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和城市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在关联。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契机,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提出协同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协力创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与新格局、优化调控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城镇化速度、遵循地域差异规律分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方向。

Michael Keith教授以“The Emergent 21st Century Metropolis and the New Urban Sciences”为题作报告。他首先提出当前城市研究中普遍存在两种冲突的思想,一种认为城市发展可以用资本市场、产业集聚和知识外溢等机制进行解释;另一种则认为城市发展是各种要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难以充分解释的过程。牛津大学与8040威尼斯等研究机构合作的PEAK Urban项目就旨在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出发,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路径、问题和机理,提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相关解决方案。随后他介绍了英国、哥伦比亚、印度和中国的四个案例研究,总结了合作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项目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

吕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对流型国土形成与中小城市发展的使命和机遇”。他首先点明了新时代人口流动特征与中小城市发展的挑战,通过大数据展示了中国人口流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趋势,提出了“UJI型人口流动现象”,以及收缩城市的增加和老龄化的加剧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提出了“工业4.0的目标”与“社会5.0构想”;最后提出,要为对流型国土空间中小城市创造发展机遇,改善农村生活,增加人员流动,优化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城市的优质发展。

张文忠研究员作了“中国城市体检的方法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提出“城市体检的实质是平等”。各个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都有平等享用城市福利的权利,因此要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居民个体的需求相结合,从居民的意愿出发,建设人民满意的人居环境。目前城市体检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机理研究综合阐述人居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种是综合不同学科采用价值化的评价方法。他通过北京市“七有五性”的城市体检案例以及其他11个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反思目前城市体检方法的不足,认为城市体检的关键是要补足城市短板,推进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

黄友琴教授就“The Persistence of Institutional Barriers & Migrants’ Housing Access in China”的主题进行报告,重点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住房制度方面遇到的歧视问题。她首先指出中国农民工群体在住房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接下来梳理了农民工住房的相关制度,并提出两个假说:中国农民工住房政策持续受到政策歧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移民更容易获得住房。而后介绍了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例如户口制度在2010、2017都显著影响住房所有权的获得,但重要程度有所减弱等,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工住房制度平等的一些政策建议。

冯长春教授主持了第一场嘉宾对话,贺灿飞、吕斌、林坚、武廷海和秦波等五位教授就未来城市研究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展开交流。贺灿飞强调未来城市探讨要研究真问题;吕斌指出8040威尼斯要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推动理论上有所建树;林坚强调可持续的城镇化一定是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的城镇化;武廷海提出北大和清华应在未来城市研究领域加强合作;秦波希望未来的研究更加开放,不要局限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

第二场主题报告于13:20正式开始,前半场由8040威尼斯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林坚教授主持,8040威尼斯政府管理学院李国平教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王法辉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田莉教授作主题报告;后半场由8040威尼斯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家文教授主持,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理系刘红星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关成贺副教授、8040威尼斯城乡规划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赵鹏军研究员和8040威尼斯(深圳)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主任仝德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王法辉教授以“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规划实践”为题,从公共资源配置的角度解答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他提出公共资源配置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涉及社会、心理、政治、宗教等各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以湖北仙桃市医院选址规划为例,介绍了如何创新性地利用“两步法”优化公共资源的空间可达性。

史育龙研究员作了“从新型城镇化试点看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题报告。他从新型城镇化到城乡融合的思想脉络、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实践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乡村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推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势在必行;提出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以投融资体制创新强化城镇化资金保障等举措,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推动城乡融合。

高国力研究员的主题报告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性问题及应对思路”。他首先概括了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例如城镇化增速放缓、城市群成为主体形态、人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中小城市出现收缩现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方向和主要思路,包括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和体系、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收入提高等。

李国平教授在报告中讨论了“中国的城镇化及其区域差异”的问题。他介绍了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未来态势。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从“北高南低”向“东高西低”的转变,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高达70%,城镇化增速将进一步趋缓,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升,中部地区也将逐步赶上,超过东北成为城镇化水平第二的地区。

田莉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历程与转型展望”。她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土地城镇化的双刃剑效应,构建了土地改革、住房保障与城乡转型发展的整体框架。认为土地改革改善了社会民生,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要从依赖土地财政、工业开发区建设与新城区地产开发的“土地城镇化”,转向以流动人口定居、安居为导向的“人口城镇化”。

刘红星教授报告了“Traffic Effects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Observations from space”的研究。他指出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因植被稀少的不透水表面、保温的地表材料和人为放热等产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生理健康造成很大负向影响。研究从交通因素入手,探讨交通如何影响城市热环境,以此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借鉴。

关成贺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手机大数据在城市绿地辐射范围中的应用”,这是他与Michael Keith在PEAK Urban中共同合作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旨在利用手机大数据实现三个目标,即重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界定城市社区和城市绿地辐射范围。报告以日本为案例,对公园绿地辐射的范围、密度和空间形态进行归类,分析了不同时段人对不同区位公园的偏好特征。

赵鹏军研究员以“大数据助力都市圈交通规划”为题展开讨论。他表示交通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是关系每个居民的关键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空间—技术”的复杂过程。目前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拥堵和长通勤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不协调,因而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都市圈交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应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市郊铁路的发展,解决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问题,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都市圈交通规划的落实。

仝德副教授的报告以“城市更新项目落地的驱动因素——深圳案例”为主题展开。她指出城市更新实质上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要开展城市更新,首先要对城市更新的诉求和紧迫度进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三方面的作用力:政府更新动力,市场改造潜力和社会民生压力。在广东的问卷调查中,各主体都认可市场效益是推动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诉求和社会民生压力给予补充,深圳的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各要素的驱动作用。

第二场嘉宾对话聚焦未来城市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由仝德副教授主持,冯长春、李贵才、李国平、刘红星、林文棋五位教授参加。刘红星认为应该注重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北大未来城市的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李贵才强调了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问题,认为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一流人才团队建设的保障;李国平认为未来城市研究领域的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应该具备技术、经济、生态、地理等多学科素养;林文棋认为应该发挥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优势,实现人才的积累。

会议在李贵才简洁有力的总结中落下帷幕。他表示,今天老师们的报告将科学和哲学、历史和制度两套逻辑讲述的非常清楚。科学哲学的分析,是对地表事物特征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历史制度的分析,是对人类地表空间行为的期盼、检讨和优化。最后,他对北大未来城市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希望明年再次和各位来宾在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论坛相聚。

8040威尼斯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于2016年2月由学校批复成立,挂靠在8040威尼斯,下设北大未来城市实验室。研究中心联合了校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北大-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多个学科的力量,旨在针对未来城市发展迅速、结构复杂和问题综合性强的特征,立足北大在城市与区域发展领域理论探索、规划实践、决策咨询方面的研究基础,发挥8040威尼斯在社会经济调查、大数据获取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综合性研究平台,推动集成创新,致力于形成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引领性学术成果,并为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实践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