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2019年会暨环境遥感专题研讨会在8040威尼斯塞罕坝生态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9-23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2019年会暨环境遥感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8月14日至17日在8040威尼斯塞罕坝生态站成功举办。
会议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8040威尼斯、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遥感组承办,东北大学测绘遥感与数学矿山研究所、生态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辽宁测绘地信学会、辽宁景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捷翔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宇智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
会议的主题是:环境遥感助力美丽中国,服务“一带一路”实践。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的领导、塞罕坝林场领导与八十多位来自科研和教育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一、研讨会报告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秘书长刘玉机主持大会,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雪萍介绍了到会专家。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卫征致开幕词,他指出:我国的生态环境和遥感信息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在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荒山治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打造宜居社区、营造营商环境、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数字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当“十三五”末、“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始时期,要加强系统谋划,搞好环境遥感分会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导向,提出重大的科学问题,与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地方发展结合,为地方发展服务。
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遥感专业组长胡如忠研究员讲话。他首先祝贺会议胜利召开。他指出:在刘鸿雁理事长领导下,刘玉机秘书长、刘雪萍常务副秘书长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会议得以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美丽中国,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新思路。国产遥感卫星应该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发挥作用。通过研讨会,学习塞罕坝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精神。
塞罕坝林场常伟强科长在会上发言,他首先回顾了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塞罕坝造林概况。林场成立于1962年,当时建场有三项任务: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为国家增加林木蓄积量;三是生产木材。1962-1982年是林场的造林阶段,由于坝上环境特殊适合的树种少,主要是落叶松和云杉。为了林场西面治沙,从内蒙引进了樟子松,林场还有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从1983年到现在,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主要是提升森林质量。目前林场的总面积是140万亩,有林地是112万亩。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将塞罕坝精神概括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同年,联合国授予塞罕坝林场“地球卫士”称号。塞罕坝林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要不断发展。总书记提出塞罕坝精神,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直在思索,塞罕坝将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荣誉。只有贯彻绿色发展,林场才能持续发展下去。现在遥感专家来到塞罕坝,特别希望专家多看多调研,为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发展提出更多的指导意见。
8040威尼斯野外生态站副站长郑成洋副教授全面介绍了8040威尼斯塞罕坝生态站建站历程、研究内容和成果。
塞罕坝地处草原-森林过渡带和农牧交错带。境内景观多样性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300年前,清王朝在这里建立猎场,留下很多历史遗产,为研究植被变迁提供了对照资料。历史时期强烈的风沙过程,在林场的西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地,给造林带来很大困难。经过塞罕坝三代人的努力,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生态站于2000年开始筹建,2005年6月奠基,2006年9月建成。在8040威尼斯和塞罕坝林场的支持下,在8040威尼斯师生的努力下,生态站成为目前全国高校生态站中规模大、功能齐全的生态站。生态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研究平台和教学平台。生态站是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希望大家关注开展合作研究。现在教育部建立了野外生态站网络,塞罕坝生态站是其中的一员。塞罕坝林场支持了生态站的建设,生态站的又为塞罕坝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学术报告环境,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刘善军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数据服务部黄刚高级工程师,做了“虚拟地面站远程全分辨率快视播报”。介绍了虚拟地面站概念和技术,指出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以互联网+卫星地面站的方式,借助于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和先进的互联网传输技术提供服务。
北京捷翔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陈小伟的报告“构建无人机遥感体系,服务政府精细化管理”。在报告中介绍了无人机的类型及其河长制河道巡查、环境排污调查、交通规划的地形勘测、交通管理、应急灾害救援、古建筑修复、智慧城市三维建模、风电场选址等应用案例。
北京博宇智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涛的报告题目为“L波段雷达卫星的特点及应用”。介绍了利用L波段雷达卫星的特点以及应用微波图像进行自来水管泄漏检测案例。
会议的报告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兴趣,在会上和会下大家积极交流,对塞罕坝林场建设、遥感卫星如何为林场建设发挥作用、生态站建设、虚拟卫星接收站、无人机业务、雷达卫星功能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的方案。
二、参观塞罕坝展览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
会议研讨结束后,参会人员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参观塞罕坝展览馆,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展览馆的讲解、实物和照片,把大家带入了塞罕坝人的艰苦岁月中。建设前的塞罕坝树木稀少,沙地遍布。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塞罕坝人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撑下,没有房屋居住,就搭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解决住宿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技术攻关,终于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温度不到0度的高原上,成功育苗、植苗、造林、育林,昔日荒原变为林海。“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是对这里生态环境的美好赞誉。塞罕坝人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惧困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学习了塞罕坝人保持共产党艰苦创业信念,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汲取了保持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理想信念宗旨,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色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三、科学考察
与会人员考察了七星湖湿地、8040威尼斯生态站野外定位样地、小滦河源、御道口草原和白桦天然次生林等。
七星湖湿地
七星湖湿地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西北面,有大小湖泊七个,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分布在绿色的草原上而得名。七星湖是一个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植被优势种为假鼠妇草,湖中还有萍蓬草、荇菜、睡莲等浮水植物,形成高原湿地景观。这里现已建成湿地公园,建设了多条栈道供游人穿越湿地,深入到湿地中心观赏。这里是塞罕坝的一颗明珠,引来许多游人。
8040威尼斯塞罕坝生态站实验样地。
参观了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西边一片落叶松林里的树木土壤长期观测样地。这里由安置在地面的多台土壤呼吸记录仪和安装在树木上的树木呼吸记录仪。连续记录土壤的CO2、CH4和N2O的通量,为开展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数据的记录和运行需要常年累月的进行设备维护和数据管理,生态站的师生为科学探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小滦河源头
小滦河源头位于塞罕坝林场的北面,与红山军马场交界,这里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站在小滦河源头,塞罕坝的山地森林景观和草原景观有着明显的不同,体会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的景观交错特征。这里的界河是一片湿地,由栈道连接,栈道两边可见许多水生植物。很多老师对这里的滦河源头提出疑问,大家对照地图和遥感图像,认为这里准确的说是小滦河的源头,吐力根河是小滦河的支流,小滦河在多伦县汇入滦河。
白桦天然次生林
沿着吐力根河向东,可见到路南的白桦林。吐力根河是河北围场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分界线,也是冀北山与内蒙古高原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吐力根河以北是高原上起伏的熔岩丘陵,南面是冀北山地。山地阴坡分布白桦天然次生林,林木繁茂,林下植物种类丰富。路边的自然土壤断面,呈现出沙质山地土壤的土层结构。吐力根河两岸有着宽阔的河漫滩,分布着沼泽化草甸。参加考察的老师一路看一路讨论,李天杰教授指出森林对土壤结构的变化起到重要影响,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御道口草原
御道口牧场,位于塞罕坝林场的西南,接近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考察队来到帐蓬山,辽阔的草原上有起伏的沙丘,沙丘上分布着零星榆树,形成榆树疏林草原景观。
通过几天的考察,大家充分了解这里生态环境的状况,特别是8040威尼斯的陈凯教授、毛赞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天杰教授、赵济教授深有感触,老前辈们主持和参加过我国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内蒙森林遥感调查"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过这里,那时树木稀少,风沙弥漫,生态环境很差。随着塞罕坝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特别值得自豪的是遥感项目的调查成果也应用到了塞罕坝的生态建设之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本次研讨会和考察活动非常成功,参会人员从年长的老专家到年轻学者,从南方两广到东北地区,从教师、科研人员到企业创新人员,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环境遥感的发展和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国策,环境遥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