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成果】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评估

发布时间:2021-03-23

近日,8040威尼斯宏观生态课题组前博士后、现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Nawal Shrestha在《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 “Vulnerability of protected land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and human footprint changes” 的研究文章。该研究从物种脆弱性、气候变化和人类胁迫三个维度,评估了2572个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该评估识别出中国受到最大威胁的前10% 的保护地,并将约1/5的保护地选为受气候和人类影响的脆弱性热点区域。并且,物种多样性越高的保护区受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越大,从而导致更高的物种灭绝危险。Nawal Shrestha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王志恒和 Nawal Shrestha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自然保护区在减少栖息地损失和维持物种种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92年在巴西举行联合国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以来,全球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大约扩大了一倍。目前有20多万个保护区覆盖了全球约15%的陆地面积,后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这一覆盖率扩大到30%。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力对实现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意义重大。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只注重覆盖面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力是比较低的。因此,各国应首先评估保护区的保护效力,确定保护区的保护优先级,而非仅注重实现面积的覆盖目标。

在目前的研究中,作者提出了包括物种脆弱性、气候脆弱性和人类活动脆弱性等三个维度的框架来量化中国2572个保护区的威胁水平。他们根据脆弱性得分将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威胁类别,并确定了需要最高保护关注度的保护区。他们的评估表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重庆)、中部(湖南)和南部部分地区(广西)的约7%的保护地非常脆弱。由于剧烈的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这些保护区内的物种可能面临风险,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来保持其有效性。同样重要的是位于中国东部和北部的气候脆弱性和人类活动脆弱性热点。有趣的是,在过去的60年里,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的气候一直不稳定,这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更令人关注,因为物种脆弱性热点地区目前拥有更多的受威胁物种。如果我们假设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像过去那样增长(有很大的可能),物种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缩小,物种脆弱性热点中的物种将受到更大的威胁。气候脆弱性热点和人类活动脆弱性热点与物种脆弱性热点的重叠非常小,这表明只依据物种脆弱性热点进行保护优先区选择(这是一种普遍的全球做法),可能会增加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风险。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e and anthropogenic vulnerabilities across protected areas (PAs) in China.

该研究强调,今后在对保护区的评估中要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及物种脆弱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区的保护效率。该研究提出的框架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脆弱的保护区,以便政府及时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保持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该研究对评估全球保护地的恢复力及其范围拓展等方面同样有用。

Spatial patterns of species vulnerabilities across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protected areas (PAs) based on three vulnerability indices: climate vulnerability, anthropogenic vulnerability, and species vulnerability.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7YFA06050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计划(XDB31000000)、中央大学基础研究基金(LZUJBKY20203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88102、31911530102)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914-w